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现场总线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领域。由若干计算机用通信信道连接至一起,互相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形成计算机网络。

OSI 五层模型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 开放系统互联(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中,网络系统结构划分为7层。

该OSI模型由上至下分别是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img

在本模型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面向网络通信 的层级;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面向信息处理 的层级。

应用层

应用层,即Application Layer。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是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应用接口,也为用户直接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我们常见应用层的网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实际公司A的老板就是我们所述的用户,而他要发送的商业报价单,就是应用层提供的一种网络服务,当然,老板也可以选择其他服务,比如说,发一份商业合同,发一份询价单,等等。

OSI七层模型中,除了应用层以外,其他功能层级都与用户实际应用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能够直接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的是应用层。应用层可以包含各种应用程序,有些由于使用普遍而实行了标准化,进而形成了应用层上的各种应用协议,诸如SMTP、POP3、WWW、TELNET、FTP、HTTP、HTTPS等。

表示层

表示层,即 Presentation Layer。其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由于公司A和公司B是不同国家的公司,他们之间的商定统一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所以此时表示层(公司的文秘),就是将应用层的传递信息转翻译成英语。同时为了防止别的公司看到,公司A的人也会对这份报价单做一些加密的处理。这就是表示的作用,将应用层的数据转换翻译等。

会话层

会话层,即 Section Layer。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会话层的同事拿到表示层的同事转换后资料,(会话层的同事类似公司的外联部),会话层的同事那里可能会掌握本公司与其他好多公司的联系方式,这里公司就是实际传递过程中的实体。他们要管理本公司与外界好多公司的联系会话。当接收到表示层的数据后,会话层将会建立并记录本次会话,他首先要找到公司B的地址信息,然后将整份资料放进信封,并写上地址和联系方式。准备将资料寄出。等到确定公司B接收到此份报价单后,此次会话就算结束了,外联部的同事就会终止此次会话。

传输层

传输层,即 Transport Layer。负责建立了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传输层的作用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 处理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等问题。该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只是在两个传输实体间的一条主机到主机的、可由用户控制和设定的、可靠的数据通路。我们通常说的,TCP/UDP就是在这一层。端口号既是这里的“端”。

传输层就相当于公司中的负责快递邮件收发的人,公司自己的投递员,他们负责将上一层的要寄出的资料投递到快递公司或邮局。

传输层位于第三层和高三层之间,也是 面向网路通信面向信息处理 之间的重要层级,是整个协议层次的核心。

传输层的任务是为高层从源端机到目的机提供可靠、经济的数据传输服务,而与具体网络无关。

为了向用户提供经济有效的服务,传输层还提供多路复用和分流的功能。

网络层

网络层,即 Network Layer。负责通过IP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就是通常说的IP层。这一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IP协议层。I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

网络层就相当于快递公司庞大的快递网络,全国不同的集散中心,比如说,从深圳发往北京的顺丰快递(陆运为例啊,空运好像直接就飞到北京了),首先要到顺丰的深圳集散中心,从深圳集散中心再送到武汉集散中心,从武汉集散中心再寄到北京顺义集散中心。这个每个集散中心,就相当于网络中的一个IP节点。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即 Data Linker Layer。负责将比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用链路层地址 (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行差错检测。数据链路层又分为2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MAC子层处理CSMA/CD算法、数据出错校验、成帧等;LLC子层定义了一些字段使上次协议能共享数据链路层。 在实际使用中,LLC子层并非必需的。

这个没找到合适的例子

在物理线路上,由于噪声干扰、信号衰减畸变等原因,传输过程中常常出现差错,物理层只负责透明传输无结构的原始比特流,不能进行任何差错控制。

因此,在一条线路上传输数据时,除了必须有一条物理线路外,还需要必要规程来控制数据传输。把这些规程的软件/硬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层(Data Linker Layer)。

作用:通过一系列数据链路层协议,在不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为此,通常将原始数据分割成一定长度的数据单元(帧),一帧内包含 同步信号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控制信息数据信息寻址 等。

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即 如何检测错误如何纠正错误

检查错误:要判断一个数据块是否存在错误,发送端必须在数据块中加入冗余信息,使得数据块和冗余信息间存在某种关联,接收端通过验证其关联性来判断数据是否出错。在数据块中加入冗余信息的过程称为 差错编码

差错编码有两种策略,即 仅带有检错能力的检错码带有纠错能力的检错码/纠错码。但任何一种检/纠错码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即 不能检/纠出所有的错误。一般检错码的能力越强,所需的冗余信息就会越多,编码效率会随之降低。

常见的差错编码有:

  1. 海明码,即 Hamming Code。由 Richard Hamming 于1950年提出,可纠正一个 bit 错误的编码。
  2. 循环冗余码,即 Cyclic Redundancy Code,又名 多项式码。最广泛使用的编码,但 漏检率很低,只需要简单电路即可实现。
  3. 奇偶校验码,即 Parity Check Code。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编码,只需要一个比特,但只能检出奇数个错误,漏检率达50%
  4. 校验和码,即 Checksum Code。也是最常见的检错方式,是传输的数据块中 各字节累加 后得到的 一个字节 或 按字“异或”运算 的结果。

物理层

物理层,即 Physical Layer。实际最终信号的传输是通过物理层实现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比特流。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常用设备有(各种物理设备)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这些都是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快递寄送过程中的交通工具,就相当于我们的物理层,例如汽车,火车,飞机,船。

其中物理层有几个概念需要了解和区分,包括 传输速率信道容量传输媒体调制解调交换技术网络拓扑多路复用

传输速率

比特率:每秒传输的二进制位数。

波特率:每秒传输的码元率。

码元:单位携带的比特信息量。

如果码元率为1比特,则波特率和比特率数值上相等。

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即信道能支持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由信道带宽和信噪比决定。

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即传输电信号的物理介质。可以是有线、无线、双绞线、同轴电缆 或 光纤 等。

调制解调

调制解调,即一种数据转换成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某种电信号形式。

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有 调幅调频调相 等方式。

数字信号的信道编码方式有 单极型脉冲双极性脉冲编码 (有归零码 和 不归零码 之分)及 曼彻斯特编码 等(信道编码)。

交换技术

物理层的交换技术有三种: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TYPE PRINCIPL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电路交换 要求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实际的物理通道,并在整个通信过程中 通路独占 数据在中间环节无停留,传输可靠,实时效应好; 电路不共享,资源浪费大,同时电路的建立和撤出的时间较长。
报文交换 一个 大报文(长度无限制的数据块)在通过从源站到目的站之间的中间站时采用 存储-转发 方式(有缓冲区)。 提高线路利用率 大报文延迟时间长,出错率高。
分组交换 将一个大报文分割成一定长度的信息单元(分组),各单元以此编号,以分组为单位进行 存储-转发 除了线路共享外,要求中间环节的缓存区减少,也减少了分组在网络中的延迟时间。
由于各分组在网络中可以走不同路径,该并行传输降低了报文的传输时间。分组长度变短同时降低了出错率(发现出错时重发数据所需时间也缩短)。

网络拓扑

网络拓扑(Network Topology)即网络中节点的互联结构形式,主要分为 星型结构总线型结构树型结构环型结构网型结构。(网络上很多文章都有 混合型结构 这一拓扑类型)

1002_1

TYPE PRINCIPLE SWITCHING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星型结构 通过点对点连接至中央节点,任意两点的通信都依赖中央节点。 电路交换 任意节点故障都只会影响本站,而不影响全网。 极大以来中央节点,对中央节点的可靠性和容量要求很高,同时因为需要中央节点连接,耗费大量电缆。
总线型结构 采用单一信道作为传输介质,所有站点通过相应硬件结构接到公共信道(总线)上,任意站点发送的信息,所有其他站都能收到。 分组交换 所需电缆长度短,布线容易。
且总线仅仅是传输信道,无任何处理功能,属于无源器件,可靠性高,增加或减少站点都相对方便。
由于所有节点共享一条公共信道,当多点同时发送信号时,信号会因相互碰撞而造成传输失败,称之为 冲突
系统范围受到限制(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相互制约)。一个站点的故障可能影响整个网络,故障检测需要在各站点上进行。(待考究)
树形结构 由总线型结构演化而来,从树根开始,每一个节点向下都可以由许多分支。 故障比较容易隔离和检查。
环型结构 站点和连接站点的点-点链路组成一个闭合环路,每个站点从一条链路上接受数据,然后以相同的速率从另一条链路上发送出去。
链路大多数是单方向的,即数据沿一个方向在网上环行。
所需介质长度较短,由于链路单方向性,可以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与总线型结构一样存在冲突问题,一个站点故障会引起全网故障。
网型结构 每个站点都有一条或几条链路同其他站点连接。 由于站点间存在多条路径,数据传输时可以选择空闲站点或绕开故障点,因而 网络资源利用较为充分
但站点或线路故障对网络整体影响较小,可靠性较高
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多路复用技术

传输媒体的能力(频带宽)往往很强,对传输资源能力的应用(复用)是指将多路信号组合在一条物理信道上进行传输,然后接收端再将各路信号分离开。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如 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 和 码分多址(CDMA)等。

TYPE PRINCIPL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频分多路复用 将信道带宽按频率分割为若干子信道,每个子信道用来传输一路信号。
时分多路复用 将使用信道的时间分成一个个时间片,按一定规律将时间片分配给各路信号,每路信号只能在自己的时间片内独占信道进行传输。
码分多址 允许所有站点在同一时间使用整个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以上三类多路复用技术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多个人要发言讨论不同问题时,如何使用同一个会议厅(信道)。

  • 可以把会议厅分成几个小厅(好比频分多路复用),各小厅同时进行各自不同的发言,互不干扰;

  • 可以在一个厅内让各议题在固定的时间片内轮流发言(好比时分多路复用);

  • 可以在一个厅内让各自议题同时发言,但是要用不同的语言(好比码分多址),对某个议题的人来说只能听懂自己的语言,而其他语言被视为随机噪音,可以排除。

TCP/IP 五层模型

实际TCP/IP使用的是5层模型,其中OSI模型中的 应用层、表示层 和 会话层 都用一层 应用层 进行表示,如下图。在每一层都工作着不同的设备,比如我们常用的交换机就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一般的路由器是工作在网络层的。

img

在每一层实现的协议也各不同,即每一层的服务也不同,下图列出了每层主要的协议。

img

现场总线

在工业数据通信领域,总线 是指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连接多个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各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

然后再来看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在IEC 61158中对现场总线的标准定义:现场总线 是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

从定义中可以看到,现场总线是一种数据总线技术,是一种通信协议,且该通信是数字式、串行、多节点的。

目前,在工控领域,车间现场应用最广泛的是 工业以太网 技术和 工业现场总线 技术,为工厂实现自动化带来有力推动。

现场总线应当是应用在生产最底层的一种总线型拓扑网络,即该总线是用于现场控制系统,直接与所有受控(设备)节点串行相连的通信网络。

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现场一般可以从一台家电设备到一个车间、一个工厂。控制设备和网络所处的环境以及报文结构都有其特殊性,对信号的干扰往往是多方面的,而要求控制必须实时性很强。

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Fieldbus)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它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由于现场总线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因而受到了许多标准团体和计算机厂商的高度重视

传统控制系统难以实现设备之间 以及 系统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换,是一个“信息孤岛”。要满足自动化控制技术现代化的要求,同时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实施综合自动化,就必须设计出一种能在工业设备之间的多点数字通信,实现底层现场设备之间以及生产现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 Control System,FCS)既是一个开放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控制系统。作为智能设备的联系纽带,把挂接在总线上、作为网络节点的智能设备连接为网络系统,并进一步构成合成系统,实现基本控制、补偿计算、参数修改、报警、显示、监控、优化 及 管控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功能。

现场总线技术是一项集嵌入式系统、控制、计算机、数字通信、网络为一体的综合技术。

局限性

也可以说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和计算机网络两者的边缘产物。从纯理论的角度看,它应属于网络范畴。但是现有的网络技术不能完全适应工业现场控制系统的要求,无论是从网络的结构、协议、实时性,还是从适应性、灵活性、可靠性 乃至 成本 上进行考虑,工业控制的底层都有它的特殊性。

现场总线其规模应属于局域网、总线型结构,简单但能满足现场使用需求,所传输信息短小且实时性很强、可靠性高(网络结构层次少,信息帧短小有利于提高实时性和降低受干扰的概率)。然而现场的环境干扰因数众多,有些很强烈且带突发性。

现场总线发展

一般把50年代前的气动信号控制系统PCS称作 第一代,把4~20mA等电动模拟信号控制系统称为 第二代,把数字计算机集中式控制系统称为 第三代,而把70年代中期以来的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统DCS称作 第四代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作为新一代控制系统,一方面,突破了DCS系统采用通信专用网络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开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克服了封闭系统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系统结构,变成了新型全分布式结构,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可以说,开放性、分散性与数字通讯是现场总线系统最显著的特征。

  • 1984年美国Intel公司提出一种 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位总线(BITBUS),它主要是将低速的面向过程的 输入输出通道与高速的计算机多总线(MULTIBUS)分离,形成了现场总线的最初概念。
  • 80年代中期,美国Rosemount 公司开发了一种可寻址的远程传感器(HART)通信协议。采用在4~20mA模拟量叠加了一种频率信号,用双绞线实现数字信号传输。HART协议已是现场总线的雏形。
  • 1985年由Honeywell和Bailey等大公司发起,成立了World FIP制定了FIP协议。
  • 1987年,以Siemens,Rosemount,横河等几家著名公司为首也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互操作系统协议(ISP)并制定了PROFIBUS协议。后来美国仪器仪表学会也制定了现场总线标准IEC/ISA SP50。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针锋相对的互相竞争的现场总线集团:一个是以Siemens、Rosemount,横河为首的ISP集团;另一个是由Honeywell、Bailey等公司牵头的WorldFIP集团。1994年,两大集团宣布合并,融合成现场总线基金会(Fieldbus Foundation)简称FF。对于现场总线的技术发展和制定标准,基金委员会取得以下共识:共同制定遵循IEC/ISA SP50协议标准;商定现场总线技术发展阶段时间表。

现场总线能力

部分应用场景或产品开发时,会对现场总线的能力提出如下要求:

本质安全防爆本质安全 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 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和 故障—安全 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通过限制电气设备电路的各种参数,或采取保护措施来限制电路的火花放电能量和热能,使其在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周围环境的爆炸性混合物,从而实现了电气防爆,这种电气设备的电路本身就具有防爆性能,也就是从“本质”上就是安全的。

现场总线分类

国际上有40多种现场总线,但没有任何一种现场总线能覆盖所有的应用面,按其传输数据的大小可分为3类:

  1. 传感器总线(sensor bus),属于位传输;
  2. 设备总线(device bus),属于字节传输;
  3. 现场总线,属于数据流传输。

FF

FF,即 Foundation Field bus,基金会现场总线。

是以美国Fisher-Rouse mount公司为首的联合了横河、ABB、西门子、英维斯等80家公司制定的ISP协议和以Honeywell公司为首的联合欧洲等地150余家公司制定的World FIP协议于1994年9月合并的。该总线在过程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FF 总线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化系统互联OSI的简化模型(1,2,7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另外增加了用户层。

FF 分低速H1和高速H2两种通信速率,前者传输速率为31.25Kbit/秒,通信距离可达1900m,可支持总线供电和本质安全防爆环境。后者传输速率为1Mbit/秒和2.5Mbit/秒,通信距离为750m和500m,支持双绞线、光缆和无线发射,协议符号IEC1158-2标准。

FF 的物理媒介的传输信号采用曼切斯特编码。

CAN

CAN,即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

最早由德国BOSCH公司推出,它广泛用于离散控制领域,其总线规范已被ISO国际标准组织制定为国际标准,得到了Intel、Motorola、NEC等公司的支持。CAN协议分为二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CAN的信号传输采用短帧结构,传输时间短,具有自动关闭功能,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CAN支持多主工作方式,并采用了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通过设置优先级来避免冲突,通讯距离最远可达10KM/5Kbps/s,通讯速率最高可达40M/1Mbp/s,网络节点数实际可达110个。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开发了符合CAN协议的通信芯片。

LonWorks

由美国Echelon公司推出,并由Motorola、Toshiba公司共同倡导。它采用ISO/OSI模型的全部7层通讯协议,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通过网络变量把网络通信设计简化为参数设置。支持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和红外线等多种通信介质,通讯速率从300bit/s至1.5M/s不等,直接通信距离可达2700m(78Kbit/s),被誉为通用控制网络。Lonworks技术采用的Lon Talk协议被封装到Neuron(神经元)的芯片中,并得以实现。采用LonWorks技术和神经元芯片的产品,被广泛应用在楼宇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保安系统、办公设备、交通运输、工业过程控制等行业。

Device Net

Device Net是一种低成本的通信连接也是一种简单的网络解决方案,有着开放的网络标准。Device Net具有的直接互联性不仅改善了设备间的通信而且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设备级阵地功能。Device Net基于CAN技术,传输率为125Kbit/s至500Kbit/s,每个网络的最大节点为64个,其通信模式为:生产者/客户(Producer/Consumer),采用多信道广播信息发送方式。位于Device Net网络上的设备可以自由连接或断开,不影响网上的其他设备,而且其设备的安装布线成本也较低。Device Net总线的组织结构是Open Device Net Vendor Association(开放式设备网络供应商协会,简称“ODVA”)。

PROFIBUS

PROFIBUS是德国标准(DIN19245)和欧洲标准(EN50170)的现场总线标准。由PROFIBUS--DP、PROFIBUS-FMS、PROFIBUS-PA系列组成。DP用于分散外设间高速数据传输,适用于加工自动化领域。FMS适用于纺织、楼宇自动化、可编程控制器、低压开关等。PA用于过程自动化的总线类型,服从IEC1158-2标准。PROFIBUS支持主-从系统、纯主站系统、多主多从混合系统等几种传输方式。PROFIBUS的传输速率为9.6Kbit/s至12Mbit/s,最大传输距离在9.6Kbit/s下为1200m,在12Mbit/s小为200m,可采用中继器延长至10km,传输介质为双绞线或者光缆,最多可挂接127个站点。

HART

HART,即 Highway Addressable Remote Transducer,高速可寻址远程传感器。

最早由Rosemount公司开发。其特点是在现有模拟信号传输线上实现数字信号通信,属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转变的过渡产品。其通信模型采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三层,支持点对点主从应答方式和多点广播方式。由于它采用模拟数字信号混和,难以开发通用的通信接口芯片。

HART能利用总线供电,可满足本质安全防爆的要求,并可用于由手持编程器与管理系统主机作为主设备的双主设备系统。

CC-Link是Control&Communication Link(控制与通信链路系统)的缩写,在1996年11月,由三菱电机为主导的多家公司推出,其增长势头迅猛,在亚洲占有较大份额。在其系统中,可以将控制和信息数据同是以10Mbit/s高速传送至现场网络,具有性能卓越、使用简单、应用广泛、节省成本等优点。其不仅解决了工业现场配线复杂的问题,同时具有优异的抗噪性能和兼容性。CC-Link是一个以设备层为主的网络,同时也可覆盖较高层次的控制层和较低层次的传感层。2005年7月CC-Link被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为中国国家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

World FIP

World FIP的北美部分与ISP合并为FF以后,World FIP的欧洲部分仍保持独立,总部设在法国。其在欧洲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法国占有率大约为60%。World FIP的特点是具有单一的总线结构来适用不同的应用领域的需求,而且没有任何网关或网桥,用软件的办法来解决高速和低速的衔接。World FIP与FFHSE可以实现“透明联接”,并对FF的H1进行了技术拓展,如速率等。在与IEC61158第一类型的连接方面,World FIP做得最好,走在世界前列。

此外较有影响的现场总线还有丹麦公司Process-Data A/S提出的P-Net,该总线主要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食品等行业;Swift Net现场总线主要使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还有一些其他的现场总线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INTERBUS

INTERBUS是德国Phoenix公司推出的较早的现场总线,2000年2月成为国际标准IEC61158。INTERBUS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化系统互联OSI的简化模型(1,2,7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具有强大的可靠性、可诊断性和易维护性。其采用集总帧型的数据环通信,具有低速度、高效率的特点,并严格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同步性和周期性;该总线的实时性、抗干扰性和可维护性也非常出色。INTERBUS广泛地应用到汽车、烟草、仓储、造纸、包装、食品等工业,成为国际现场总线的领先者。

其他

RS-485和现场总线同属于总线;ModBus和现场总线同属于通信协议;

严格来讲,RS-485≠现场总线,ModBus≠现场总线,RS-485+ModBus(还有其他什么的)才构成现场总线,其中RS-485工作在现场总线的物理层,ModBus工作在现场总线的应用层;

参考

  1. 《现场总线CAN原理与技术应用》第二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饶运涛、邹继军、王进宏、郑勇芸 编著
  2. 现场总线
  3. OSI网络模型
  4. 本质安全
  5.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防爆原理